8 January 2021

你是其中一片“雪花”吗?千禧一代是自命不凡,还是他们本是对的?

| Zoya Patel
开始讨论
Climate protest 2019

他们是“玻璃心”还是变革的推动者?图片:Region Media。

我总是被叫做“雪花”,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们也许不会对此感到惊讶。

事实上,在网上许多人都会说我是一个爱发牢骚的“千禧雪花”:敏感、矫情、玻璃心。

但是最近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作为社会和政治变革进步的产物,为什么“雪花”这个典型的特征会如此令人反感呢?

根据维基百科,“雪花”一词是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开始出现的贬义词,指一个人有膨胀的独特感、无端的权力感,或者过于情绪化、容易感到被冒犯、无法接受反对意见。

但是,在平时更为常见的情境中,每当年轻人提出关于不平等、偏见或者与身份相关的问题时,“雪花”这个词就会出现,并作为反驳他们的观点。

通常,总是不断会有声音告诉年轻人怎样才更好,比如要摆脱贬义和偏见的言语、要更密切去关注特权、要意识到自己行为会带来的后果等等,

但对于缺乏适应力、并与所谓“现实世界”脱节的千禧一代来说,面对这些持续的声音和压力,他们往往会失望,并被扣上“雪花”的帽子。

那么想必,在这个情况下,所谓“现实世界”还是这样的:权利和特权仍然毫无疑问属于富有的白人男子;两性不平等被认为是世界的自然规律;种族主义和仇视同性恋虽然是不好的,但终归还是现实的一部分。

更多阅读 我通过了澳大利亚入籍考试,但“为什么只有我们需要知道这些?”

社会期望年轻人能够做得更好,并且“应该”做的更好。可年轻人对这种期望的抵触,可能正表明了,我们“以为”正在创造的世界和我们实际生活的世界之间并不一致。

不妨看看这个:

女权主义者早期开始指出西方民主国家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时,她们被贴上歇斯底里、不是正常女人的标签,并被要求闭嘴。父权制度的力量可以通过嘲笑她们来诋毁女权主义者,而这便让她们的信息更难以传达给她们想要动员的女性群体。

那么同样地,对于文化挪用、种族主义、仇视变性、仇视同性恋或健全中心主义,如果我们给质疑和挑战以上种种这些的人贴上标签,并认为他们是过于敏感的“雪花”,从而对其抹黑并质疑他们要传递的简单的信息。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这种简单粗暴的行为和态度会产生的后果?我们是否应该努力自我反思,并承担更多的责任呢?

当然,和其他世代相比,千禧一代的“控诉文化”和“社会进步政治”中,有些元素确实相对更有冲突性,而少了些实效性。例如,对于优秀的个人和品牌来说,在冲突管理和负面行为管理方面,“抵制文化”从根本上讲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特权地位的争夺在某个节点必须有一个终结 – 我个人很不理解在某些事件上,有些人因为独特的身份就“被允许”对别人发表观点,在我看来,这有些太刻板地遵循社会教条了。

Screaming snowflake

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就职典礼上,世界各地的尖叫声已成为全球“雪花”的象征。图片:截图。

但是,推动千禧一代“雪花”的核心价值观是追求一个更加平等、公正、公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个体的性格都可以得到认可,并且多样性也会成为社会及政治变革的动力。

此前,我曾在公开场合提到过“woke Olympic”,每个人都试图证明自己比别人更“清醒”,根据自己的特权和多元化的程度来决定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买什么、读什么,以及明白自己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

尽管我并不喜欢这种政治言论,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不喜欢的部分原因是,我也曾经因为我有问题的态度而被指责过。

记得大约在十年前,我有一篇文章里轻率地使用了“弱智”一词,一位朋友看完我的文章之后,给我发来电子邮件,指出这是健全中心主义者使用的词语,并表示,文中用这个词真的不合适。

刚看到来信之后,我感到恼怒且沮丧,因为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健全中心主义者,我尊重并且关心残障人士。但是我思索了一番之后,我还是承认她是对的(虽然被人指责很不舒服),于是,道歉之后并重新写了文章。

更多阅读 告别民族仇恨和种族歧视,堪培拉的多元文化社区正变得与众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情况,每一次遇到的时候,我一开始都会心存戒备,但随之便会意识到这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我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不恰当,并把它看作是一次改变的机会。

还有的时候,我并不同意被指责的观点,那么便需要带着耐心且尊重的态度对这个问题去探讨、去沟通。

对于很多人来说,展开这个对话是难受且琐碎的。这似乎看起来是没有必要地在钻牛角尖,或是把此前从未被视作问题的事情变得过度复杂化。

对“雪花”批评最厉害的人,很多都是不会进行这种对话的一代人,他们看到在晚间新闻和大幅报道中出现这些对话的时候,会觉得很可笑并觉得是个人侮辱。

如果你也属于其中的一员,那么建议不防来思考一下:问什么“雪花”会让你如此愤怒?是什么原因让你对寻求一个更好、更平等的社会而感到愤怒?为什么很多千禧一代对他人独特个人经历的敏感,会让你感到如此反感?难道努力成为一个意识到存在不平等和多样性的人,是一件坏事吗?

我已经做好了准备,Z世代可能比Y世代更加激进,在这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让我感到不满且烦躁的文化演变。

但我希望自己到时候能像现在的很多人一样,退一步看清大局——意识到,人们对不公平现象变得更加敏感绝对是一件好事。

我想,也许正是这些让我变成了“雪花”。

 

*注释:

  • Millennials:“千禧一代”(1981-1996年间出生的人),是指出生于20世纪时未成年,在跨入21世纪(即2000年)以后达到成年年龄的一代人。这代人的成长时期几乎同时和互联网/计算机科学的形成与高速发展时期相吻合。该术语在中国的媒体和社会学上也常被普遍运用。他们差不多伴随着电脑/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一同成长。
  • “千禧一代”的基本特征:他们会坚持不懈从头到尾完成一件事情,他们会对某件事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承诺。他们比较清楚自己的生活重点,他们会公开喊出“我付出,我收获”的口号,想中午时分才听着iPod、踏着人字拖鞋来上班,却有着周五之前就成为公司CEO的远大志向 。他们会直接告诉老板工作时间表一定要提前确定,不能随意加班,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他自己的生活。
  • Snowflaks:雪花,用来形容那些被认为是脆弱、易怒、自恋的特质。
  • Cultural Appropriation:文化挪用或文化误用(Cultural Misappropriation)是一些人在追求社会正义的过程中可能使用的词汇,其定义不明确,但一般来说是指较强势的个体或文化群体对于相对弱势的个体或文化群体时,在不理解、误解、恶意或有害的诠释弱势文化;或取笑、歧视、不尊重弱势文化;或直接采用、侵占、剥削、抄袭或复制(宣称拥有)弱势文化的现象
  • Ableism:健全中心主义,是一种歧视,表现为偏好健全人,对有身心障碍人士(或称残疾人)持有偏见或忽视这群人的需要。
  • Call-out Culture:控诉文化,是政治学、女性主义研究、社会学研究里经常出现的词汇,它指代一种“公开羞辱”的社会现象——当人们感觉到其他人存在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爱国心缺失、质量问题、德行有亏等问题时,对其进行公开的控诉(Call-out)。
  • Cancel Culture:抵制文化,“抵制文化”(cancel culture)是澳大利亚的《麦考瑞词典》(Macquarie Dictionary)评选出的2019年度词汇。它指的是对网上说错话,做错事的公众人物进行抵制的现象。韦氏词典也对其作出了详细说明:作为cancel的新用法,“废弃某人”,通常针对知名人物(celebrities),意味着“不再对其给予支持”(to stop giving support to that person),具体行为包括:抵制某演员参演的电影,拒绝阅读或宣传某作家的作品。
  • Z世代,特指在1990年代中叶至2000年代中叶出生的人。

 

Original Article published by Zoya Patel on The RiotACT.

开始讨论

Region 中文
回到顶端